近年来,扫码支付成为十分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。吃饭、唱歌、打车、购物,在结账时只要掏出手机“扫一扫”就可以完成付款,省时省力。不过,扫码支付也并非没有风险。
日前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《关于印发<条码支付业务规范(试行)>的通知》(下称《规范》),以及配套技术安全规范文件《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(试行)》和《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(试行)》,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支付领域中便捷与风险往往紧密相连,条码支付迎来明确的制度规范,将使得条码支付业务更加安全,发展空间更规范、更宽广,有利于形成一个健康长远发展的支付市场。
《规范》包括了条码支付业务资质和清算管理要求,以及商户实名制、风险评级、风险监测等诸多内容,不过公众最关心的莫过于,将对二维码、条形码等扫码支付进行分级和限额管理,尤其是扫描静态条码支付单日将不能超过500元,曾一度引发各种担忧。
实际上,央行对静态条码限制在每天500元是事出有因的。根据此前的实践来看,条码支付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静态条码,因为静态条码(如贴在墙上的二维码)很容易被篡改,而且很容易携带木马或病毒,并最终导致付款风险。央行将静态条码支付限制在单日500元,实际上是充分考量了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的平衡。
正如业内人士分析,新规主要是为了帮消费者排除风险商户,防范和遏制不法分子利用条码支付隐藏木马病毒、进行洗钱、欺诈等犯罪活动。根据风险识别、承受能力大小、安全验证等级等不同,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分类管理,是金融风险防控的最重要原则,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监管举措之一。